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完美体育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2023-10-27 05:13:31 浏览:

  完美体育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根据《四平市委关于制定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四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思想、战略布局、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要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推动未来五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振兴和赶超,开创四平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新局面。

  客观评价“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准确定位四平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科学分析、判断、把握“十二五”时期的国内外发展环境。

  “十一五”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改革开放,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困难和挑战,大力弘扬“攻坚克难、求富图强”的四平精神,谋富民优先之策,走特色发展之路。准确把握四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坚持“四动”战略、统筹“三化”发展、突出“南接北融”、做强“一核三带”、打好四平全面振兴翻身仗的发展思路。确定了一条符合实际、具有四平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在求转变、谋发展的大潮中奋力崛起,走出了工业连续十年低速徘徊,财政状况低靡的凹谷,步入了工业快速发展、财政明显增强、投资拉动强劲为主要特点的健康快速良性发展轨道。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四平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市发展速度最快、投资规模最大、项目建设最多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十一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89.1亿元,比“十五”末期增加459亿元,年均增长19%,增幅居全省前列。人均GDP达到23222元,约合3541.4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6亿元,年均增长24%,先后跨过30亿、40亿、50亿元三个新台阶。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期的38.2:29.7:32.1调整到26.8:42.8:30.4。工业经济逆势赶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287.6亿元,年均增长33.3%,工业增加值跃升为全省第四位,工业经济成为四平的主导经济。主导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左右;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粮食产量连创新高,稳定在110亿斤阶段性水平。畜牧业占农业比重达到60%以上;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0亿元,年均增长12.6%,现代服务业比重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以上。

  “十一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93亿元,年均增长45.8%,是“十五”期间的6.4倍,投资拉动GDP增长达到20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建设3000万元以上项目1570个,总投资2480亿元。四平卷烟厂技术改造、昊华“双20万吨”离子膜烧碱和聚氯乙烯、四平通钢年产20万吨冷轧板、天成60万吨玉米深加工、中粮黄龙65万吨玉米深加工、博来德30万吨大豆加工、金士百80万吨啤酒、天丰50万吨马铃薯循环利用和30万吨复合肥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双辽电厂二期、四平热电厂二期、奋进专用汽车6000辆特种车、庆达200兆瓦晶硅太阳能电池、亿豪动漫基地、华能风力发电四期、公主岭香港国泰万吨级树脂法菲汀及肌醇、辽河垦区吉春2500万瓶系列鹿产品、梨树宏泰年产240万吨特种水泥、伊通石油增能等亿元以上项目已开工建设。

  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建设快速推进,整体品位大幅提升,城市综合管理得到加强,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成功实施蓝天、碧水、宁静、亮化、洁净、畅通、生态、安全等8大工程。市区环路、供热供水管网改造、城镇住房、公铁立交桥等一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宏泰公园、铁东公园、热电广场等公共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庆达数码、精细化学品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特殊教育得到加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四平职大通过教育部评估,成为省级示范校;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医疗设施明显改善,市中心医院、第一医院门诊、住院大楼交付使用,中医医院整体搬迁并投入使用;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成功举办元宵灯会、“叶赫风情”大型文艺演出、“东北三省二人转论坛”、“当代艺术走进高校--全国中国画名家提名展”等活动;市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投入使用,在十六届省运动会上获得金牌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取得全省第二名佳绩;城镇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序推进;全市小城镇已发展到56个,城镇人口达到205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城镇新增就业五年累计实现27.27万人;城市棚户区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泥草房改造顺利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应保尽保和及时足额发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80%以上;深入开展平安四平创建工作,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管,社会治安明显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通过以项目带动结构优化,以技改盘活存量等措施,产业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及冶金、食品、化工、医药等优势产业均具备较好的产业承接基础。软硬环境明显改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政务大厅投入使用,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实现“一站式”办公。四平荣获国内最具投资潜力20强城市称号。生态环境建设明显加快。水源地保护和小流域治理工作不断加强,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下降。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国企、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财税金融、农村税费、粮食流通、教育卫生、住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稳步推进。完成厂办大集体改制职工养老保险接续工作。新农保试点工作成果显著,铁东区和铁西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单位,铁东区参保人数居全省第3位,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城市及城郊农民社会保险全覆盖的中心城市。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影响日益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南接北融”取得实质进展,与长春、沈阳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长春光机所、应化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与两市企业签约84个合同项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市改革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很突出;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比较突出,民生投入还不足,一些群众的利益诉求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发展环境还不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协调,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统筹城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努力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加快转变、加快赶超、加快隆起、实现全面振兴的攻坚时期,更是我市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国际环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低碳经济等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将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际金融体系、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凸显,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对此,要着眼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调整战略思维,正确把握形势和机遇,有效化解风险和矛盾,妥善应对外需萎缩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以及对现有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构成的新挑战,为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做好各项准备。

  国内环境。我国仍处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将深入推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已经从产业结构调整转向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蕴藏巨大的发展机遇。国家实施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长吉图先导区战略,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南接北融”步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融入长吉经济圈和沈阳、大连经济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压力会进一步加大,深化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经济社会和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矛盾突出、收入分配差距、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更加凸显。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科学把握机遇,妥善化解矛盾和问题,推进包容性增长和社会共享发展。

  政策环境。在“十二五”时期,国家宏观调控将逐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对重点开发区域将实施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壮大经济规模,优化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等政策。我市属资源环境、产业基础、区位交通优势比较明显,经济和人口聚集条件相对较好的重点开发区域,这为我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发展空间。

  发展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平正处在夯实基础、积蓄能量、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三化”进程的关键节点;处在破除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节点。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正视机遇和挑战,着力摆脱平庸化、边缘化的不利趋势,切实解决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集聚发展要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生活水平。

  依据《四平市委关于制定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四平现有基础和优势,进一步明确“十二五”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发展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紧紧围绕发展和民生两大中心任务,全面实施“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全民行动,突出“南接北融”,以“一核三带”为先导区,统筹推进具有四平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核心城市的凝聚力、竞争力、带动力,加快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依据“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科学分析“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基础、环境、特点等利弊因素,把握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全面实施“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促进四平全面振兴,突出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三化”统筹。把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统一整体统筹推进,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用农业现代化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注重“三化”的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坚持“四动”并举。全面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全民行动战略,以投资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夯实基础;以项目带动投资、集聚要素、提升产业;以创新驱动转变方式、抢占高端、提高效益、培育发展新优势;以全民行动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弘扬“攻坚克难、求富图强”的四平精神,增强全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社会形成奋力赶超,全面振兴的良好氛围。

  ——坚持富民优先。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增加百姓收入、实现百姓富裕作为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通过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有根本性改变,真正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和振兴的成果。

  ——坚持开拓创新。把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既有比较优势,大力推进产业技术更新,加大新技术的应用和设备的更新改造,努力培育形成竞争新优势,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和利用我市在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凸显“一核三带”战略布局,注重培育具有四平特色的产业,加快“四大基地”、“十大特色产业园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完美体育,积极打造东北亚物流港,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形成四平独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坚持可持续发展。把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应用低碳技术,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根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四平全面振兴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支撑条件,“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0亿元,年均增长24%。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3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30%。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900亿元,年均增长30%。

  经济结构调整。“十二五”末期,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4:50:36。农业比重下降12.8个百分点,工业比重提高7.2个百分点,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服务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比重达到60%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万元,年均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年均增长11%。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人均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社会和谐程度。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影响社会和谐的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四个方面指标明显改善,构建社会和谐度较高的四平。

  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水平。打造民族民间文化品牌、红色旅游品牌,形成一县一品牌,一地一特色,文化产业GDP翻一番。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

  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生态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3.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规划是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做出的战略谋划或具体部署,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具有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基本功能,是战略性、政策性、指导性和约束性的规划。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政府战略意图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及长远利益,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约束性两类。

  是政府拟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财政、产业、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力争实现。

  是政府向人民做出的承诺,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和同级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拟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主基调,四平正处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确定四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对四平未来发展和振兴至关重要。

  “一核三带”是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中重点开发的区域,四平是吉林中部城市群的重要城市,长平经济带是全省“大十字”轴城镇化发展格局中纵向轴的核心段。要充分发挥“一核三带”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长吉平一体化进程,就必须做强“一核”,建好“三带”,把“一核三带”建设成为“三化统筹”的先导区。

  “一核”:由城市区和城市周边区构成。城市区以四平市建成区为主体,涵盖铁东区、铁西区、四平经济开发区、红嘴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吉林省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铁东经济开发区;城市周边区包括梨树县城及城东乡、平西乡、山门镇、叶赫镇、石岭镇、郭家店镇、十家堡镇共7个乡镇的区域,形成面积为1400平方公里左右的团状核心区。“三带”:即四平至长春经济带(长平带)、四平(经辽河农垦管理区)至郑家屯经济带(四郑带)、长春外环经济带(环长带)。“一核三带”涵盖了四平市区、四个县(市)及辽河农垦管理区,共60个乡镇,其中节点乡镇26个。

  “一核三带”区域内聚集了全市90%的经济总量、80%的人口,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统领、带动、集聚的作用。“一核”是战略核心,是重中之重,是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做大做强“一核”,对于加快“三带”建设和发展水平起到重要的引领、辐射和拉动作用,为“三带”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三带”是加快全市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助推器。“三带”建设力度大小、发展快慢、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一核”的生长与膨胀。“一核”与“三带”构成四位一体、联系紧密、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增长区域。

  到2015年,“一核三带”在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全省“三化”统筹的先导区。“一核”成为彰显魅力的强势核,“三带”成为迸发活力的财富带。国内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综合排序进入全省第一城市方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善民生、生态环境成效显著,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承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度大幅提高,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实现在哈大经济大动脉上隆起。

  “一核”的定位:把“一核”打造成为人口规模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成为经济有实力、城市有魅力、发展有活力、对外有影响力的东北亚腹地区域中心城市,发挥其吉、黑两省向南开放的“桥头堡”作用。

  长平经济带的定位:把700平方公里的长平经济带建成产业集聚度高、生产要素活跃的现代工业带,实现长春、四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以哈大和珲乌“大十字”交通主轴为支撑的全省城镇化发展格局中,凸显纵向轴核心段的作用。

  四郑经济带的定位:把670平方公里的四郑经济带建设成为以火电、风电、生物质电、太阳能等能源产业为主导,以优质农畜产品生产、有机禽蛋生产、油料作物和杂粮生产为重点的新能源和生态绿色现代农业开发带。

  环长经济带的定位:把570平方公里的环长带全部融入长春经济圈,重点打造集汽车零部件、改装车和汽车配套服务、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休闲度假、农业观光和特色种植于一体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综合经济带。

  “十二五”时期,生产力布局重点向“一核三带”区域倾斜,不断壮大和提升“一核三带”区域经济实力和活力,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以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为重点,加快推进四平市区建设。实施扩容强市战略,扩大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在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基础上,市区适时适度向东、向北扩大建成区规模和城市容量。到2015年,将四平市区建设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聚集和辐射力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市辖区面积达到1400平方公里以上,规划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100万人左右,经济总量占全市45%左右。

  拓展城市空间。高起点编制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合理改造旧城,高水平建设新城。市区向东南开发、向西北拓展,尽快实现与梨树县同城化。开发东南:打造城市东南生态新城,规划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绿色生态、旅游、宜居综合区。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全面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山门镇、城东乡、叶赫镇、石岭镇与市区一体化发展,做好道路建设、产业集聚、绿色农业和农民新村建设。重点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旅游观光等产业,迅速形成规模,不断增强实力。与建设宜居城市相适应,加快东南部休闲生活新城区迅速崛起。拓展西北:以四梨同城化为基本目标,科学规划好基础设施、产业集聚和农民新村等建设工作。拓宽四梨大道为双向8车道,开通市内公交车线路;以红嘴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起点,沿四梨大道西侧向西北区域梯次开发,重点发展循环经济、换热器、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形成装备制造业中心区。以四梨大道向东侧开发为支点,集中建设一批农民新村,形成品字型发展板块。打造铁北新区。通过规划先行、基础设施跟进、宅基地换房等手段,使四平市区和梨树镇协调发展,融为一体,连成一片,彰显“核心区”的规模和魅力。

  提升城市品位。围绕打造宜居城市,以国家级卫生城、园林城建设标准为起点,加快宜居城市开发建设步伐。以“蓝天、碧水、宁静、亮化、洁净、畅通、生态、安全”等八大工程为统领,优化中心城区道路系统结构,打通城市核心区环城路以内的全部规划街路。加快建设城市水、林、广场、绿地、公园、人文等自然景观,形成城中有水、水中映绿、绿中现景的怡人环境。将周边河流、水库水源引入市区,打造“两湖两河”的城市生态景观。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污染物的处理率。快速推进四平高品质商务活动和居住中心建设,努力建设富裕、宜居、开放、平安、健康四平。重点建设东北亚商务休闲区、旅游度假区和健身娱乐区。在城区西南、沿西环两侧建设纵深100—200米宽的多树种防护林带,培育发展以绿色花卉、瓜果、蔬菜为主的绿色食品带,打造四平西南生态新城区。“十二五”期间,市区规划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5项,总投资557亿元。其中:东部生态新城,总投资215亿元,绿地建设完成104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绿化亮化完成投资147亿元。

  做强城市经济。按照主导产业更大、优势产业更强、传统产业更好、新兴产业更优的思路,坚持走以特色建园区、以园区聚项目、以项目兴产业、以产业带城市、以城市促繁荣的科学发展道路。市属经济体要以红嘴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平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实现同类项目快速集聚,产业链条深度延长,领跑能力持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为中心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区属经济体要促进铁东区、铁西区的协调发展,依托铁东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专用汽车、机械制造、生态农业、化工医药、文化教育、现代物流等产业;依托吉林省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重点发展换热器、汽车零部件、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实现总量不断扩大,效益显著提升,全面推进工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带”建设要以县城和节点镇为突破点,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以产业、就业、教育、居住集聚等为主要形式,引导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培育壮大一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实力较强的城镇群,加快形成带状区域增长极。

  长平经济带。重点推进范家屯镇、陶家屯镇、刘房子镇、公主岭市区、南崴子镇、蔡家镇、郭家店镇、十家堡镇等主要节点城镇开发建设。公主岭要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岭东工业集中区、怀德工业集中区为依托,加快汽车零部件、玉米生化、贸易物流、食品加工、油气资源等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中粮、华正等重点骨干企业,建成带上的次级中心城市,成为长春与四平同城化的支点城市。范家屯镇要发挥与长春毗邻的优势,依托公主岭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物流、汽车零部件、粮食深加工、建筑材料等产业,成为具有规模优势和综合优势的区域经济体。郭家店镇、十家堡镇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建筑材料、机械加工等产业,做强新天龙酒业、帝达淀粉等重点企业,成为四平城区近郊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卫星城镇。节点镇也要因地制宜,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自身发展特色。把“长平经济带”打造成为现代工业带。

  四郑经济带。重点推进梨树镇、榆树台镇、孤家子镇(辽河垦区)、桑树台镇、双山镇、双辽市市区等主要节点城镇开发建设。加快建设孤家子镇、双辽市区两个区域次中心城市,梨树县城要与四平市区实现一体化发展。着力做强粮食、畜禽、矿产品、马铃薯加工和高新技术发展五大产业,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辽河垦区要发挥商埠重镇的传统优势,以吉业集团、大连成达食品集团和昌源禽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建成四平北部重要的药品、禽业加工基地和商贸集散地。双辽市要以双辽经济开发区为依托,着重发展电力、玻璃、建材、医药、轻纺、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不断增强福耀集团、双药集团、吉利轴承、博来德等较大企业的实力,把双辽市建设成辽吉蒙三省区交汇地发达的新兴能源城市。榆树台镇要巩固和发展好国家生猪交易价格风向标的生猪交易市场,建设成为牧业重镇;双山镇要大力发展绿色农副产品和畜牧产品加工业,成为区域性商贸服务中心。把“四郑经济带”打造成为新能源和生态绿色农业开发带。

  环长经济带。重点推进怀德镇、大岭镇、范家屯镇(两带交叉)、响水镇、景台镇、马鞍山镇、伊通镇、营城子镇等主要节点城镇开发建设。充分借助与长春零距离接壤的地缘优势,立足城镇发展特色,紧紧围绕长春城市扩容、产业配套和生活消费等需要,打造成为长春配套服务的紧密型城镇群。伊通满族自治县要以伊通经济开发区为依托,进一步加强石油、水泥两个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零部件、民族服饰、鹿产品、橡胶特种件、农产品加工、医药等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大孤山镇、伊通镇、伊丹镇地热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地热经济,加强地热开发利用。以伊通满族博物馆、牧情谷旅游风景区、南山旅游风景区等景点为核心,开辟一批新的观光旅游项目,建成长春市休闲娱乐的“后花园”。范家屯镇、大岭镇要发展棚膜小区和牧业小区,建成长春市民四季的“菜篮子”。秦家屯镇、怀德等镇要建立起特色蔬菜种植基地和农业体验观光旅游基地。八屋镇要加大石油开发力度,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景台镇要建好建材生产交易市场,建成建材强镇。伊丹镇要深度开发鹿产品加工业,建成牧业名镇。营城子镇黄牛交易市场要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建成贸易大镇。通过星罗棋布的特色强镇开发建设,把“环长经济带”打造成特区型城市服务综合体经济带。

  加快“南接北融”步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融入长春经济圈、长吉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继而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主动承接长春、沈阳等特大城市产业辐射和带动,实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取长补短、错位发展。

  南接:主要是承接沈阳及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与沈阳、大连、鞍山、营口等城市优势产业的合作。北融:就是要把四平、公主岭、伊通纳入长吉图先导区,融入长春经济圈。

  坚持“主动融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指导方针。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使四平的产业发展与长春、沈阳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相衔接、相配套。以我市资源、产业、区位、劳动力技能等优势,与两地的科技、人才、资本、创新等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要坚持规划先行,调整四平与长春、沈阳两地发展战略的契合需求,实现规划融入和空间、产业对接。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共同谋划实施一批交通运输、电力、通信、引水、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与长春实现路网、水网、电网、气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的连接。加快实现与两地产业的对接,抓住长春、沈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时机,积极争取相关产业向四平转移。加快推进退城进区项目、中小额度投资项目、优势产业下游配套项目的承接。加强与两地科技领域合作,鼓励企业与两地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引进两地科研成果,支持两地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在四平进行小试、中试,使四平成为两地科技研发的应用和推广基地。加快与两地农业的合作,利用东北亚博览会、农博会等平台,全力推介优质特色农产品,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与两地商贸的合作,引进两地先进的流通业态和经营模式,改造和提升我市各类专业市场的规模和档次。推进与两地的教育合作与人才交流,积极争取两地高校来四平设立分校或联合办学,选拔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到沈阳、长春两地知名院校进修,选送一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到两地挂职锻炼。加强与两地文化交流合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两地的文化企业投资我市文化产业。加强与两地旅游业融入,加大旅游产品在两市的推介力度,促成两地把四平列为短途旅游目的地城市,鼓励支持两地的企业来我市投资开发旅游景区和旅游商品。加强与两地的信息合作,建设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与两地的信息资源互通共享。鼓励各县(市)区与长春、沈阳等地的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借鉴两市在管理和制度建设以及创造性地执行国家政策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行政审批、城市管理、项目建设等方面实现创新。

  把四平建成长春1小时经济圈和沈阳2小时经济圈的重要城市。主动承接长、沈两市的产业转移、产业对接、企业合作、开发区交流、商贸联合、技术成果转化等。注重错位发展,配套服务。南接:重点是与沈阳在数控机床、电力设备、通用设备、重矿设备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燃气动力装备等具备规模化发展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进行合作。北融:重点是以产业对接、企业联合、开发区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和商贸合作等形式与长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客车、改装车、汽车零部件,主要承接由一汽集团等央企扩能而出现的配套空间;农产品深加工,主要承接以长春大成集团为主的秸秆制生物醇等重大项目布局的空间;生物制药,主要承接长春生物研究所的生物制药成果的产业化。

  “十二五”期间,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强化自主创新,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坚持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促进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加快构建具有四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两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能源产业为新的主导产业,加快提升冶金、食品、化工医药、建材等四大优势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轻纺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特色资源产业。要围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基础化工原料、百万吨酒精、光伏产业、钠基膨润土、鹿产品深加工、玻璃建材等一批“国字号”的产业基地,推动工业向集团化、特色化、高端化转变,构建具有四平特色的现代工业新格局。“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尽快跨入全省第一方队,5年内,力争培育出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00家,50亿元以上企业5-10家,100亿元以上企业1-3家。“十二五”末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达到1200户,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工业利润达到200亿元。

  巩固壮大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现代装备制造业两大主导产业,增强产业的关联度和集聚度,培育发展能源产业成为第三大主导产业。

  发挥农业大市的资源优势,依托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和商品率,依靠科技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建设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粮豆深加工。继续强化玉米、大豆深加工战略地位,提高粮豆综合利用水平,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下游产品。掌握先进核心技术,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尽快形成产业规模。重点扶持天成、巨润、新天龙、黄龙、中粮、唐传科技、天丰、红嘴油脂、惠丰油业、瑞民油脂等龙头企业,重点开发L—乳酸、聚乳酸、特种变性淀粉、功能糖、低聚糖、饲平素、功能性大豆蛋白肽及深加工产品。农产品转化能力达到500万吨。

  畜禽产品加工。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开拓市场。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三大类主导产品。重点扩大梨树红嘴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公司、吉林红嘴曙光农牧公司、吉林梨树达鑫公司、昌源禽业、成达禽业、公主岭高金、众品公司,种鹿场、吉云鹿业等为龙头的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规模,推进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年加工屠宰猪1000万头,牛55万头、鹿10万头、羊40万只、禽1.5亿只能力。

  天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L-乳酸(年产15万吨)、聚乳酸(年产5万吨)及丁醇(年产12万吨),吉林巨润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大豆蛋白肽(年产20万吨)、纤维乙醇(年产20万吨),公主岭市新加坡唐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功能糖(年产10万吨),吉粮集团绿色玉米食品产业园区(年产20万吨),天丰50万吨马铃薯循环利用和30万吨复合肥,伊通德国黑森公司玉米深加工(年转化100万吨玉米)等项目。

  红嘴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猪繁育饲养和猪深加工(年繁育饲养猪1000万头、深加工500万头),公主岭市黄牛饲养加工屠宰一体化,江西煌上煌集团有限公司商品鸭养殖加工基地(年加工200万只),双辽市晶美鹅业工贸有限公司脱脂风味肉鹅罐制品加工(年产8000吨),种鹿场、伊通县吉云鹿业集团有限公司梅花鹿深度产业化等项目。

  加强换热器、汽车零部件、行走机械、农机装备业、装备制造及配套业等五大体系建设,打造具有较高国际国内市场份额和较高技术领先能力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培育换热器、整车及专用车、汽车零部件三个千亿级产业。

  打造“中国换热器城”。以巨元、维克斯等“八大金刚”企业为龙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侧重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顶尖品质的新型节能换热器。鼓励换热器企业兼并重组,实现资源共享及合理配置,做大做强换热器国检中心,提升换热器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和整体水平。国检中心、信息中心、研发中心、上市公司、担保公司、融资平台、特色产业园区要“七位一体”全面推进,不断提高“中国换热器城”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

  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围绕打造国家重点汽车零部件基地。支持方向机械、世宝机械、安宝公司、轴承厂、华翔公司、伊通车轮、双辽吉利等30户重点企业向技术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行系统化设计、模块化供货,提升产品竞争能力。着力加强公主岭、伊通、铁东区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和提升。重点发展轴承、方向机、轮胎、多功能电子组合仪表、轮毂、微电机、内饰件、车轮等汽车配套产品。

  提升专用汽车产业。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整车及专用车园区,切实加强与国际国内大企业的合作,突出“专、精、特、新”,真正形成多品种生产、专业化协作的格局。不断提高产能、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进一步扩大专用车生产规模和种类,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市场份额。大力发展整车、特种车。重点在新能源汽车、高档环保旅游客车、消防车、指挥车、箱式冷冻车等高档次特种车、专用车方面实现新突破。

  做强做大农机装备业。以研制开发大型农用机械、新型实用农机产品为重点,促进农机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纵轴流大型联合收割机、多工位水稻、玉米收获机、高效玉米联合脱粒机、剥皮机等先进农业机械的改造和升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装备业加工基地。到2015年,东风收割机公司等农机企业实现年产大型纵轴流收割机1万台、玉米收获机3000台、水稻收获机5000台、土地整理机、玉米脱粒机、剥皮机30000台的目标,再造农机装备的新优势。

  优化装备制造及配套业。立足现有基础,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鼓励企业、产品、技术、装备向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鼓风机、食品加工机械、环保设备、数控机床、铁塔、先进刀、刃具等特色专用设备产品。重点支持梨树铁塔、鼓风机、博尔特、科利佳、久盛、四开电器公司等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争创行业新优势。

  四平市海鑫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红嘴换热器特色产业园区,东方换热设备厂大型管式高效组合换热器(年产120万平方米),巨元瀚洋板式换热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巨元-比克工业园,吉泰热力设备有限公司钛(镍)复合板片板式换热器及200台(套)换热机组技术改造项目(年产5万平方米),吉利换热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高效汽水浮动盘管换热器(年产4万平方米),欧森热工设备有限公司节能环保型低阻损气—汽烟道换热器(年产300台)等项目。

  四平市专用汽车产业园区,一汽四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全承载厢式半挂车及配套设施建设(年产5万辆),红嘴长江客车有限公司高档环保旅游客车流水线万台),世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精密铸件与锻件(年产6万吨),奋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特种车(年产6000辆),梨树华大重型公司年产2万吨汽车和石油重要零部件精密铸件,伊通满族自治县车身部件厂100万套旋压车轮生产线技术改造,公主岭市启盟汽车零部件公司年生产加工150万套齿轮等项目。

  奋进专用汽车特种车(年产6000辆),长江客车有限公司豪华客车(年产3000台),北方专用汽车年产1.2万辆箱式承载车,吉平改装车有限公司专用汽车项目(年产5000辆),恒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大型大吨位轮式装载机(年产8000台)等项目。

  东风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大型纵轴收割机农机装备园(年产5000台),铁东区龙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农业机械生产(年产9200台),铁西区吉林康达年产1万台指夹式精量施肥免耕播种机等项目,公主岭市隆信农机制造有限公司5TYZ-9系列玉米脱粒机等农机产品技术改造等项目。

  英豪石油机械有限公司V型电控抽油机(年产7000台),科利佳冶金设备制造公司大型数控机床(年产1000台),四平科学技术研究院阻燃输送带(年产60万米)及自限电加热带(年产500万米),新北冷却器有限公司热工设备(年产40万平方米),兴工刃具有限公司红嘴数控机床高速主轴及硬质合金孔加工系列刀具,四开电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矿用隔爆开关(年产4000台套)等项目。

  优化能源供给结构。适度扩大发电规模,加快风电、生物质发电、光伏等新型能源建设,积极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加快推进“气化吉林”建设,形成火电、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石油天然气“五龙齐飞”的产业格局,推进能源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使能源产业成为第三大主导产业。

  加快发展电力工业。稳步发展火电,重点发展城市热电联产;大力发展风电、生物质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加强电网建设,提高送电输电能力。重点支持双辽发电厂二期、四平热电厂二期、公主岭热电厂的建设,到2015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20万千瓦,全市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630万千瓦。

  合理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按照“气化吉林”工程总体目标的要求,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重点加快伊通石油、油页岩、梨树、双辽和公主岭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建设。推进建设百万吨炼油项目。到2015年,煤炭产量51万吨,石油产量达到110万吨,天然气达到4000万立方米,县以上城市天然气管道覆盖率达到100%。

  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应用。加快建设国家风电基地,规划期内风电装机容量新增180万千瓦,达到220万千瓦。加强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发电,推动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和农村废弃物发电,全市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万千瓦。支持太阳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实施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工程。重点建设华能鑫丰风电场、四平山门风电场、梨树生物质发电等一批大容量、高参数的发电机组项目。推进500MW晶硅,200MW电池,200MW配件等一批产业链比较完整的重点项目建设。把四平打造成为百万千瓦级风电城市。

  着力提升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推进能源技术装备研发平台建设,支持我市能源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设立国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打造我市风机整机及零部件配套基地。提高太阳能光伏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水平,提高太阳能光伏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合理配置资源,形成专业化、规模化能源装备配套协作产业集群。

  双辽电厂二期2×60万千瓦火电机组,四平热电厂二期工程2×30万千瓦供热机组,大唐公主岭热电厂2×30万千瓦供热发电机组等项目。新(扩)建1座500千伏变电站、6座220千伏变电站、22座66千伏变电站,建设1001公里输配电线 石油、天然气

  吉林油田伊通油区石油开发、美国MI伊通莫里青石油开发、双辽市天然气开发利用(日供气20万立方米)、公主岭八屋石油、天然气开发等项目。

  华能风力发电四期,梨树生物质发电(5万千瓦),梨树龙源风电80万千瓦,梨树华能风电60万千瓦,庆达新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示范电站(10兆瓦)、庆达200兆瓦晶硅太阳能电池,吉林九州150MW晶硅太阳能电池片,伊通30万千瓦风电,双辽那木太阳能电站(20万千瓦),双辽华电那木风电场(30万千瓦),中广核山门风电场(30万千瓦),辽河农垦管理区秸秆发电,中科能源环保公司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

  加快提升冶金、食品、化工医药、建材等四大优势产业,推进产业规模化、基地化建设,努力向高端、精品、低碳、集群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钢材深加工,延伸钢铁产业链。加快建筑用钢材产品升级换代,实施装备大型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品专业化生产。抓住钢铁企业重组的契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我市钢铁企业重组步伐。加快现代钢铁集团200万吨冷轧薄板、吉林世宝精密铸件公司年产100万吨棒材、板材等项目建设。支持通钢四平公司实现年产50万吨精品钢规模。

  大力发展以玉米、稻米、大豆、花生为原料的可直接食用的终端食品,重点发展速冻玉米、玉米纤维等休闲功能食品和免淘米、营养强化米、有机米等精米加工产品;推进油料品种多元化,重点生产大豆和花生色拉油、营养调和油和风味油等油脂产品。支持梨树天成油脂、吉林聚隆食品、吉林博莱德工贸公司等企业快速发展;逐步提高食用优级酒精、医用酒精和无水酒精的生产能力,重点支持梨树新天龙酒业公司提高产能,打造国家级酒精生产基地;扩大绿色饮品的生产规模。重点支持金士百扩建100万吨啤酒,鼓励宏宝莱开发饮品新品种;加快建设湖南中烟四平卷烟厂30万大箱异地改造,提高高档香烟比重和纳税能力。

  着力推进化工园区建设,加快四平昊华公司新增“双三十万吨”离子膜烧碱和聚氯乙烯及PVC等新型建筑型材项目建设,打造国家级化工基础原料基地。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日用化工产品,巩固四平市精细化学品公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地位,加快推进年产500吨异酸钠、年产500吨头孢系列产品项目建设。支持广东立白、浙江纳爱斯,积极发展日用化工新产品,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积极发展医药产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医药产品竞争力,重点支持吉春、一正、益民堂、巨能、双药集团等重点企业快速发展,加快四平市种鹿厂、吉云鹿业梅花鹿深度产业化加工项目建设,扩大鹿茸素、鹿胎素、鹿茸胶囊、露酒等鹿系列产品的生产规模,延伸鹿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形成梅花鹿药品、保健品系列化生产,使医药产业成为以中药为主、化药为辅、鹿产品深加工为补充,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医药生产加工产业体系。

  玻璃产业。以福耀集团双辽有限公司为主体,加快双辽玻璃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全国大型玻璃制造业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汽车玻璃、低辐射玻璃、钢化玻璃、工艺品、玻璃纤维和各种玻璃器皿等产品。

  水泥产业。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推进企业水泥熟料基地建设。支持亚泰、天缘、金隅、天意、宏泰等重点水泥项目建设,不断提高特种水泥所占比重。到2015年,全市水泥产能从目前的850万吨提高到1300万吨以上。围绕硅灰石、石灰石、膨润土、粉煤灰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深加工产品。

  四平市现代钢铁有限公司薄板(年产200万吨),通钢集团四平钢铁制品有限公司预应力钢丝及钢绞线万吨),顺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富航钢铁公司)特种钢炼钢连铸技改(年产50万吨合金钢连铸坯),公主岭市宇德钢铁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及大型煤矿用钢产业化(年产30万吨),梨树县富元管塔制造有限公司管式塔(年产10万吨)等项目。

  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无水酒精(年产100万吨),湖南中烟四平卷烟厂卷烟移地改造(年产30万大箱),金士百啤酒公司年产100万吨啤酒,公主岭众邦食品有限公司众邦方便面(1.62亿袋),梨树县年产14万吨果蔬饮料(年产5万吨西瓜汁、8万吨玉米汁、1万吨浓缩胡萝卜果蔬汁),公主岭市黄龙公司玉米杂粮面系列产品、巨丰牧业集团公司乳业深加工(年产5万吨),辽河农垦管理区红旗饮品公司花生乳植物蛋白饮品(年产10万吨)等项目。

  昊华化工有限公司“双30万吨”离子膜烧碱和聚氯乙稀、30万吨PVC型材、6万吨有机硅,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新型生物化工产品环氧乙烷(年产6万吨),浩丰肥业有限公司钾肥生产(年产10万吨),双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硫酸钾(年产10万吨)、聚丙烯ABS树脂(年生产ABS树脂切片1500吨、聚乙烯产品2000吨、聚丙烯产品1000吨),公主岭香港国泰万吨级树脂法菲汀及肌醇、公主岭市大庆谷丰复混肥料有限公司硫包膜控释肥(年产10万吨)等项目。

  四平市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年产1200吨医药中间体和中草药保健品生产基地(年产1000吨医药中间体和1000亩中草药保健品),一正药业集团100公顷中药种植加工基地、芪蛭降糖胶囊,吉春制药鹿系列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年产参鹿健肺胶囊、鹿胎丸等鹿系列产品2510万瓶),巨能药业年产3亿袋非PVC软袋输液生产线亿粒金咳息胶囊,伊通县吉林省七星山药业有限公司现代中药“复方榛花舒肝胶囊”扩产改造(年产1亿粒),红嘴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罗邦药业有限公司钴-60伽马射线医药灭菌处理(年灭菌处理5万吨医药产品)等项目。

  双辽市中国建材集团池窑拉丝无碱玻璃纤维生产线万吨特种水泥,梨树县玖隆装饰材料公司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加工(年产350万平方米),四平市鹏飞耐火耐磨材料公司耐火耐磨材料(年产3万吨),四平昊华200万吨电石渣水泥,亚泰集团伊通水泥有限公司水泥二期扩产(200万吨/年),公主岭市恒源钢构有限公司钢构彩板(年产钢构彩板6万吨),双辽市电力实业有限公司粉煤灰综合利用开发(年产10亿立方米),梨树总投资13.2亿元的宏泰建材工业园,铁西四平诚成铝塑材公司年产100万平方米新型复合环保墙板等项目。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轻工、纺织、矿产资源等传统产业步伐,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品竞争力。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推进顺达农膜公司年产2000吨农膜。协力包装公司扩建、双和木业、百隆工艺、方园木屋等出口加工企业产品开发力度,创建自主品牌,扩大出口规模。

  要加快技术和品种更新,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加出口。重点扩建晨兴涤纶公司高强超宽幅输送带生产线、重旦丝生产线、带芯生产线万平方米,使带芯产量达到120万平方米,巩固在行业内的优势;支持兴大纺织公司扩建3.5万锭全自动纺纱生产线万米高档面料生产线年,纱线吨的生产能力。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增加投入,改进开采方法,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构建四平山门--伊通放牛沟矿业经济区,规划建设四平山门--叶赫金、银贵金属,梨树硅灰石重点开采区,支持公主岭膨润土,双辽矽砂开采区。到2015年,开采水泥用石灰岩矿石3000万吨,玻璃用砂矿石25万吨,银矿石20万吨,铁矿石6万吨,锌矿石6万吨,膨润土矿石8万吨。

  辽河农垦管理区常青纸浆模制品厂纸浆模制品,辽河农垦管理区可降解塑料薄膜厂可降解塑料薄膜,吉林省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区天滕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植物纤维全降解餐筷子(年产40亿双),吉林省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区手表组装等项目。

  伊通县芮来满族服饰有限公司出口羊毛衫技术改造(年产300万件),吉林省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区高档服饰加工、刺花机械制造、梨树县美凯被服有限公司学生服装及床上用品(年加工学生服装10万套、床上用品10万套),辽河农垦管理区医用纱布生产线,双辽市万鑫家纺有限公司地毯(年产100万平方英尺)等项目。

  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培育和打造新能源汽车完整产业链,加快建立和完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形成整车和零部件同步发展的格局。

  生物产业。围绕生物农业、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四大领域,采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重点支持昊华、精细化学品公司以及一批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培育知名品牌。

  新材料产业。以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为方向,支持新型功能纳米材料、智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特种高性能功能树脂、新型光学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等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制取设备,加快纳米材料应用的深度开发及产业化。积极引进和研发新兴特种工程材料、生物活性材料、生物质能材料、超细矿渣活化微粉、异型改性聚合纤维、智能型交联材料。

  电子信息产业。坚持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光电子、汽车电子、光伏、软件开发等产业。鼓励庆达数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支持慧宇仪表、四平德科汽车总成仪表、吉华气体传感器等项目建设。

  节能环保产业。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围绕建设生态城市和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推广与应用、资源循环利用及节能环保设备制造等。

  四平红嘴长江客车有限公司高档环保旅游客车生产线,大唐生物发电伊通分公司生物质发电,红嘴宇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能光电照明系列产品,梨树县天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城市生活垃圾型煤(日产500吨),叶赫阳光能源再生有限公司玉米秸秆固体燃料(年产75万吨),红嘴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制药产业园,庆达公司年产2亿片硅片太阳能电池,四平德科汽车总成仪表产业化(年产100万台套),四平市德嘉电子仪表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套汽车组合仪表、四平大众仪表厂年产50万套电动汽车组合仪表、循环区深圳越华晖实业公司高科技彩晶显示器、四平华亿新型铝材公司年产1万吨新型铝材、吉华高新技术公司新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等项目。

  根据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和发展潜力,大力推进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把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园区培育成为四平经济新的增长极。

  围绕资源、区位、交通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打造“四大特色产业”基地,促使产业集中、集聚、集群效应快速释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做大做强行走机械、换热器、汽车零部件、农业机械为目标,以长江客车、奋进改装车、巨元换热器、华翔内饰件、世宝精密铸件、农丰乐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加强和上海同捷、长沙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央企的合作,着力做好高档环保旅游客车、特种车、汽车零部件、大马力拖拉机、大型纵轴流收割机、大型高温鼓风机、大装机大流量高温高压板式换热器、新能源混合动力车等重点产品的开发建设。

  能源基地。以双辽电厂、四平热电厂、双辽风电和风电设备制造、公主岭和梨树生物质发电、公主岭市热电联产等为重点。重点推进“十二五”期间规划的22个风力发电项目、7个生物质能发电项目、5个光伏发电项目。

  化工医药基地。加快年产500吨呋喃铵盐、500吨异酸钠、200吨甲氧头孢医药中间体项目建设,加强与石药集团等企业的合作,加大新产品研发和开发力度,重点在科技含量、产品结构、市场占有率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开发,集中力量打造国际化的医药中间体发展基地。

  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紧紧围绕增产30亿斤粮食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集成项目,加强公主岭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提升园区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巩固建设好 40个粮食高产示范园区,扩大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成果,力争每个乡(镇)都能建成一个粮食高产示范园区。

  以重新振兴行走机械为目标,打造全国重要的行走机械制造园区。突出“专、精、特、新”,加快发展自主品牌,不断提升专用车、特种车、大客车、收割机、拖拉机、装载机品质和规模。到2015年,形成年产改装车6万辆、大客车1万辆、大型农机装备2万台、装载机5000台的生产能力。行走机械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加快推进“中国换热器城”的建设,打造全国最具竞争力换热器产业。做大做强巨元、维克斯、东方换热器设备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加快红嘴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500万平方米“换热器园中园”的建设进度,促进换热器行业实现松散型集群发展。建设国家级换热器研发、检测和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换热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鼓励换热器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实现资源共享及合理配置。到2015年,实现年产板式换热器300万平方米,管式换热器50万吨的能力,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以打造一汽方便快捷的供应基地为目标,依托四平市区、公主岭市、公主岭经济技术开发区、伊通满族自治县汽车零部件优势,集中力量支持方向机械、世保机械、奥森汽车零部件、慧宇仪表、公主岭华翔内饰件、伊通车轮等重点企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方向机、精密铸件、汽车内饰件、汽车油管总成、卡车车身车架、卡车车桥总成、气门芯、刮水器、专用毛毡等系列产品,到2015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立足农业大市向生态效益型农业和食品大市转变,延长产业链条,重点开发绿色有机食品、方便食品、功能食品和特种变性淀粉、麦芽糊精、高果糖、赖氨酸、乳酸、聚乳酸等深加工产品。做精烟草制造业,提升高档品种比重。做大饮品行业,壮大新天龙酒业、金士百啤酒、宏宝莱饮品等重点企业,打造知名品牌,进军全国市场。到2015年农产品转化能力达到500万吨,卷烟达到30万大箱,啤酒产能达到100万吨。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产值均达到1000亿元。

  围绕硅砂、硅灰石、石灰石、膨润土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做大福耀玻璃、亚泰水泥等为龙头的建材生产企业。到2015年,玻璃、水泥与其他建材产值达到250亿元。

  立足畜牧业优势,依托四平红嘴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强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品牌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优质畜禽产品加工和物流基地。通过种养加一条龙、养殖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等方式,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到2015年,全市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20亿元。

  以庆达公司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品为中心,开发上下游产品,向上游整合浮法玻璃、光伏玻璃、电池板及组件,向下游延伸建设太阳能发电站,以及生产用于城市美化亮化的路灯、街牌广告等,形成比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到2015年,园区内进驻规模以上企业15户,太阳能电池形成150兆瓦生产能力,光伏产业成为我市具有后发优势的新型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

  以昊华公司为核心,以聚氯乙烯、烧碱等化工原料为基础,开发耗氯下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自我消化能力。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高端化工产品,扩大精细化工产品比重。日用化工要积极发展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15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依托四平经济开发区,加强医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着力发展国家级新药特药,实现生物制药、中药、化药新突破。搞好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吉春制药、精细化工、一正药业、东亿科技等企业发展。到2015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培育10亿元以上企业集团两个,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10个,力争1至2户企业进入全国医药100强。

  通过加大投入和项目建设,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在增值性高、成长性强、就业面宽的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0%,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

  立足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政策、基础设施和企业优势,不断扩容强区,提高承接能力,将开发区建设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创新型经济区和功能完备、环境优良、安居乐业的新城区,发挥其对主导产业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到2015年,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7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75%以上;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全市的6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的7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推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进档升级,全市3个省级开发区至少1个以上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9个工业集中区85%左右晋升为省级开发区。

  按照“主拓北部、精雕(优化)南部、创意中部”的思路,规划建设起步核心区、休闲商务人居区、工业拓展区。壮大换热器、汽车改装配件及机械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材料及新型环保、节能工程产品等高技术产业,石化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产业”。打造动漫文化产业基地和生化园区,重点建设动漫城、发展生物制药和预防医药产业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把红嘴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四平经济的新引擎。

  拓展发展空间,以哈大高速铁路建设为契机,以物流业为龙头,全力打造东北亚物流港;以建设东部生态新城为目标,在高铁站前打造四平新的商务中心区、健身娱乐区和休闲购物区;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整合土地资源,实施高位联动开发,打造东部生态新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工业为龙头,延伸、拓展物流产业链,实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

  重点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大型仓储物流、多功能综合服务、中小企业创业六大园区。规划面积30.5平方公里,“十二五”末期开发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

  突出科技创新、技术示范、产业开发三大功能,将开发区建设成东北地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农畜优良品种繁育基地、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孵化基地、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心、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窗口。规划面积20.07平方公里,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

  长南开发区直接面向长春市的四大经济开发区,区域范围涵盖与长春市南部接壤的全部区域和重点城镇。分期建设和推进,到2015年规划建设区域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到2020年达到120平方公里。主要承接长春市国家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园区和绿园经济开发区的经济辐射和带动,重点建设高端汽车及零配件、精密电子完美体育、生物技术、新材料、生态农业等高端技术产业,以及汽车物流、研发中心、休闲旅游等相关配套服务业。

  按照“技术创新、产业集聚、集约发展、辐射带动”的要求大力提升工业集中区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把工业集中区建成创业就业的平台、经济发展的载体、产业集聚的园区。

  吉林省四平循环经济园区。积极构建循环经济发展基本框架,重点实施高效节水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玉米秸秆多级生化利用工程、畜禽养殖面源污染综合整治与集约化利用工程、节水节能型设施农业农机具产业化推广工程。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亿元。

  铁东经济开发区。重点加快专用汽车产业园、机加产业园、生物农业产业园建设,完善道路、供(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以上。

  辽河经济开发区。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业,积极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发展清洁新能源,加快发展乳制品、白酒、医药产业,改造提升造纸和塑编产业,培育生物农业、现代中药、生物能源、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

  梨树经济开发区。要紧紧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加工、汽车配件加工、畜产品加工等产业上项目。到2015年,入区企业达到150户,超亿元项目达到50个以上。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

  郭家店工业集中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建材加工、机械铸造加工、农畜产品加工三大基础产业园区为依托,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加速产业集聚。构建物流服务业和高科技观光农业体系。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

  双辽开发区。规划完成工业集中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培育矽砂、玻璃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医药产业集群,机械加工产业集群,达到省级工业集中区水平。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亿元。

  伊通经济开发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给排水、道路、供热、供电以及通讯、绿化等工程;构筑创业平台,发展产业集群,构建并壮大汽车零部件、新型建筑材料、石油化工、医药、鹿产品加工、肉类食品加工、绿色产品加工和轻工纺织8个产业区。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亿元。

  怀德工业集中区。着力打造东北最大的汽车铸锻件、绿色蔬菜和生猪销售基地,到2015年,实现全区规模以上企业100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亿元以上,跻身全省工业集中区20强。

  公主岭岭东工业集中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农副产品加工园、生化产业园等特色功能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粮食精深加工、畜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大力发展生化产业群。到2015年,投资超过3000万元的企业(项目)累计达到50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

  围绕在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促使农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着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逐步建立多层次的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单产产量,粮食产量稳定在140亿斤阶段性水平。加快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巩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地位。加强增产30亿斤粮食能力工程和40个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加快100万亩优质水稻、600万亩优质玉米等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建设10个特色产业带和100个特色产业村,支持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全国首批1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推进黑土地保护治理工作,加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建设300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改造300万亩中低产田。

  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二五”期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要建设4方面、7大类、2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到132亿元。重点实施农村安全饮水、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水库除险加固、积极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引松入平、二龙湖引水、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防洪除涝、抗旱供水、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空中云雨资源工程建设,提高水利资源综合使用效率。

  加快推进畜禽科学养殖、畜禽良种繁育、秸秆饲料综合加工利用、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人畜传染病综合防治、动物疫情监测检验和管理及疫病防治等重大技术应用。鼓励建设高标准牧业小区和家庭牧场,完善畜牧业信息网络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监控、饲料与兽药生产、生态环境、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重点建设1000个标准化牧业小区、双1000万头猪繁育饲养基地和20万只梅花鹿养殖基地。到2015年,牧业总产值实现300亿元,年均递增6.1%,增加值实现150亿元,年均递增10.8%。

  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有效控制西部土地荒漠化。实施生态宜居城市造林绿化工程,抓好“东南绿带、中环绿网、西南防风林带”三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到2015年,新增造林面积3.3万公顷,退耕和封山还林1.4万公顷,完成“三北”防护林105万亩,完成林业总产值56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

  调整优化园艺特产业发展布局。在西北部风沙干旱区重点发展油料和经济作物生产;在东南部大黑山余脉重点发展果树、野生采集、药用植物、经济动物生产;在中部地区围绕城镇和公铁路沿线地区重点发展瓜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生产。重点实施100万亩花生、20万亩棚室蔬菜、30万亩马铃薯、40万亩水果、5万亩食用菌和药用植物“12345”行动计划,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建设一批有地理标识的名优品牌,打造四平园艺特产业新优势。到2015年,园艺特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业装备现代化。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农作物良种更新换代率达到50%,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实现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积极争取各项农机惠农政策,改善农机装备水平,实现农机总动力增长20%,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75%。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为农业服务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信息咨询等相关产业建设。

  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有序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形成农民多元、稳定增收格局。

  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农村服务业。推进园艺特产、庭院经济、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有序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强就业信息引导,开展劳务输出对接。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和保障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增加农民基于土地、房屋的财产性收入,培育和规范农村房产租赁和买卖市场,允许房屋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租赁、抵押,为房屋所有者提供多种渠道的财产性收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转移、收益等权利,确保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增值收益。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把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落实到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时足额发放救灾款等政策性资金。积极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创造条件。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明显改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加快农村饮水、道路、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解决2300处10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预计可增加供水量4000万立方米。重点解决行政村断头路、主要农业产区、农村旅游景点道路的硬化,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充分利用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建设沼气池和节能灶,推进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保证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用电需求。加强农村消防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

  按照《四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搞好新农村建设,倡导推进并村、并屯,建设农村新社区,增加农业用地资源。实施以农村污水、垃圾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具备条件的地方须将村庄污水并入城镇市政管网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应逐步建立定点堆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理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农村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监管,强化废水、废渣的标准化治理。

  建立高质高效全面的农村公益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对农村劳动者实施再教育与培训;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救助服务。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科技承包。培育壮大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主导型、经济能人领办型、村级组织合办型等模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新增30亿斤商品粮基地完美体育,建设300万亩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2300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四平市现代农业(无公害)示范区,瓜、菜、食用菌、花卉等园艺生产基地建设,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工程,改造中低产田300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区,黑土地保护工程,农业开发土地综合治理等。

  双1000万头猪繁育饲养基地、20万只梅花鹿养殖基地,双辽1000万只鹅产业化,双辽市80万头肉牛养殖基地等项目,标准化牧业小区达到1000个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水平达到60%以上。

  “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33010公顷,封山育林50648公顷。退耕还林工程,新退耕还林7764公顷,封山育林6998公顷。公益林工程,农防林更新改造工程,速生丰产林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梨树保护区及森林公园建设等项目。

  东西辽河治理工程,引松入平工程四平段,条子河堤防防护工程,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河堤防护工程,四平市陈家河堤防防护工程,四平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工程,二龙山水库水污染清淤(一期)及饮用水源保护工程,铁东、铁西区四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东西辽河四个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伊通河城区防洪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方便生产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加强现代服务业能力建设,推动服务业向集群、特色、现代化方向转变。

  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产业、中介服务等4个增值性高、成长性强、就业面宽的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一、现代物流。充分发挥区域及交通优势,借助长平高速改扩建、哈大高铁即将建成通车等机遇,汇集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搭建专业化、集群化、规模化的高效物流平台,打造以第三方物流为主导,集交易、仓储、配送、运输及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东北亚物流重点城。